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賣辣椒的人

HEMiDEMi 的標籤:,,,

賣辣椒的人

賣辣椒的人,恐怕經常會碰到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那就是不斷會有買主問「你這辣椒辣嗎?」

不好回答。答「辣」吧,也許買辣椒的人是個怕辣的,立馬走人;答「不辣」吧,也許買辣椒的人是個喜吃辣的,生意還是做不成。當然解決的辦法也眾所周知的經典,那就是把辣椒分成兩堆,吃辣與不吃辣的各選所需,這是書上說的。

我一天沒事,就站在一個賣辣椒婦女的三輪車旁,看她是怎樣解決這個二律背反難題的。趁著眼前沒有買主,我自作聰明地對她說:「你把辣椒分成兩堆吧,有人要辣的你就跟他說這堆是,要不辣的你就給他說那堆是。」沒想到賣辣椒的婦女卻只笑了笑,輕聲說:「用不著!」

說著就來了一個買主,問的果然是那句老話「辣椒辣嗎?」賣辣椒的婦女很肯定地告訴他:「顏色深的辣,顏色淺的不辣!」

買主信以為真,挑好辣椒付過錢,滿意地走了。也不知今天是怎麼回事,大部分人都是買不辣的,不一會兒,顏色淺的辣椒所剩無幾了。我於是又說:「把剩下的辣椒分成兩堆吧!不然就不好賣了!」 然而,賣辣椒的婦女仍是笑著搖搖頭,說;「用不著!」

又一個買主來了,問:「辣椒辣嗎?」賣辣椒的婦女看了一眼自己的辣椒,信口答到:「長的辣,短的不辣!」果然,買主就按照她的分類標準開始挑起來。這一輪的結果是,長辣椒很快告罄。

看著剩下的都是深顏色的短辣椒,我沒有再說話,心想:這回看你還有什麼說法?沒想到,當又一個買主問「辣椒辣嗎」的時候,賣辣椒的婦女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辣,軟皮的不辣!」我暗暗佩服,可不是嘛,被太陽曬了半天,確實有很多辣椒因失水變得軟綿綿了。賣辣椒的婦女賣完辣椒,臨走時對我說:「你說的那個辦法賣辣椒的人都知道,而我的辦法只有我自己知道!」

 
  這是篇很有趣的文章,她告訴我們資訊,讓我們自己做決定,效果反而比自我推銷好很多;因為人都喜歡眼見為憑,自己做決定的感受,也都相信自己所做的決定是最佳的,所以與其靠媒體或個人信口開河的推銷,不如拿出真材實料,讓你的目標對像去公評。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如何選擇正確的科別就醫?

看病人人都會,不過要正確就醫,可不是件簡單的事,為避免掛錯科別而延誤病情,民眾應對不同症狀之建議就診科別有基本的認知。
回想阿公阿媽的時代,所謂「選擇正確科別就醫」的問題並不存在,因為當時能有一個有執照的醫師在村子裡執業已經不容易了,而且當時的醫學教育也沒有「專科(specialty)」的概念。
「專科」概念的發展
隨著時代進步與醫藥發展,醫療逐漸走入專科化,進一步還走入了「次專科(subspecialty)」與「次次專科(sub-subspecialty)」等範疇,這裡的「次」指的是「更加專業」,而非字面上「次一等」的意思。
自從有了專科的概念後,醫療大致分為內、外、婦、兒四大科,但這樣的分科漸漸不足以面對新時代醫學的進步,所以又出現「次專科」,例如內科中有心臟內科、胃腸科、新陳代謝科等等。不過,醫學的分科可不是到此為止,以胃腸科而言,有人專長肝膽疾病,有人則專長上消化道疾病;新陳代謝科中有人專長糖尿病,也有人專長甲狀腺疾病,因此,所謂的「次專科」又走入了「次次專科」。
有人笑說,哪一天眼科會不會也分成左眼科與右眼科?然而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近年來流行的專科,便是將過去的次專科進行組合,以提供完整的照顧,例如「安寧療護」與「老人醫學」等等,都不是依器官來分科,而是以病患所需要的醫療服務進行整合。
認識主專科
衛生署所明定的專科醫師有所謂「主專科」與「次專科」,例如內、外、婦、兒與家庭醫學等為主專科,而○○內科、○○外科……等則是所謂的次專科。如要取得次專科醫師資格,大致上必須要是先取得主專科的專科醫師資格,方能接受相關專長訓練,也就是說要在大科之上再進一步學習、訓練,才能取得次專科醫師資格。
1.內科
所謂的內科是由英文(Internal Medicine)翻譯而來,主要治療範圍包括所有想得到的內臟器官,例如心臟、肺臟、肝膽、腸胃、新陳代謝與內分泌、過敏免疫風濕科等琳瑯滿目的領域;而在臨床工作上,大致是以藥物及不開刀的方式進行治療。
近年來內科也有較為侵入性的治療,這些屬於侵入性內科治療的發展,實際上也改變了外科醫師所面對的病人,舉例而言,許多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可能會先接受心導管檢查與冠狀動脈擴張術的治療,而不必例行性地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不過,何時應該要採取內科治療、何時要採取外科治療,則必須由專科醫師做專業上的判斷。
2.外科
「外科」這個名詞,據說是承襲日文翻譯而來的,其英文原文為“Surgery”,而非相對照於內科的“External Medicine”,但是,日本人當年做這樣的命名,應該也頗具對照的意義。所謂的外科,在臨床工作內容上多以手術為主,對應於內科的許多次專科,外科也有其次專科,例如心臟外科。
在外科的領域中,肝膽腸胃、甲狀腺與乳房外科等領域是歸在「一般外科」,不過如果問題出在大腸,則屬於大腸直腸外科;至於一般民眾常認為性功能的問題是「腎臟科」的範疇,其實是錯誤的,應該要由外科中的泌尿科或內科中的內分泌科予以診治。
3.婦產科
這個科別的範疇大致上應該很明顯,主要是一般婦人疾病、懷孕與不孕症的治療。不過,婦產科不是只有女性就診,在不孕症的治療上,男性偶爾也必須一同去婦產科就診,且「精子銀行」也是設在婦產科。
4.小兒科
目前很多醫院針對這個科別都在進行「正名」,逐漸改為「兒童醫學科」,因為所謂的小兒科,所看的病人是以0~18歲為主(也有一說是0~14歲),所以用「小兒」來稱呼這群青少年,難免會有需要正名的困擾。
理論上,所有未成年的病人都可以看兒童醫學科,且兒童醫學科主要是內科系統的運作模式,如病人需要開刀,則會轉介至小兒外科或其他相關的外科去處理,並非由兒科醫師繼續處理。
找對醫師是門大學問
隨著醫學的進步,醫療服務也不可避免地日漸專科化,在這麼多眼花撩亂的科別之中,究竟要如何找到最適合的醫師,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了。
生老病死本是人類不可避免的過程,不過,當身體有病痛時,免不了會焦慮不安,甚至「病急亂投醫」。尤其大部分民眾並非醫療專業人員,對疾病的病因不是很清楚,有可能因為掛錯科別,延誤就醫時間,也浪費了醫療資源,例如同樣是肚子痛,問題有可能分別源自於腸胃系統、心臟血管系統、泌尿系統或生殖器官系統等。
如何選擇正確的科別就醫?套句台灣俗語:「講到讓你知,鬍鬚可打結」,也就是說這是件難上加難的事情。為減少民眾掛錯科、看錯病的情形持續上演,以下將針對常見症狀的建議就診科別進行說明
發燒
建議就診科別
1.感染科
2.過敏免疫風濕科
3.家庭醫學科
4.一般內科
健康小常識
發燒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 合併體表皮疹,可能是麻疹、猩紅熱、水痘、風疹、斑疹傷寒。
2. 合併咳嗽、痰等現象,可能是支氣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痲疹、扁桃腺炎、肺結核、肺膿瘍。
3.合併流鼻涕時,大多是感冒(鼻竇炎則會流膿鼻涕)。
4.合併嘔吐,可能是食物中毒、腦炎、猩紅熱等。
5.合併腹瀉,可能是腸炎、食物中毒。
6.合併有皮膚疼痛、紅腫時,可能是蜂窩組織炎、急性淋巴節炎。
7.合併有黃疸時,可能是急性膽囊炎、肝膿瘍、急性肝炎。
8.合併有泌尿系統症狀時,可能是腎盂炎、膀胱炎的前兆。
腹瀉
建議就診科別
1.胃腸科
2.家庭醫學科
健康小常識
瀉指的是糞便通過腸子的速度較平常快,以致其中所含水分來不及重吸收就被排出。造成腹瀉的原因很多,包括濾過性病毒感染、不潔飲食、情緒壓力、過度飲酒、使用抗生素這類的藥物等。
一般處理原則:
1.暫時先不要吃固體食物,讓腸胃道休息一下。
2.補充些清淡的熱飲(開水或清湯)、運動飲料。
3.如症狀已逐漸改善,可開始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香蕉、白米飯、吐司。
4.腹瀉期間不要喝酒、喝牛奶,且暫時避免吃乳製品或含豐富纖維素的食物。
必須立刻就醫的情況:
1.腹瀉伴隨嚴重的腹部痙攣、頭暈、畏寒或發燒超過38.3℃。
2.出現嚴重脫水現象,如口渴、唾液黏稠、頭暈、虛弱、尿液暗黃。
3. 糞便帶血、解出有如柏油顏色的糞便(有些藥物和鐵劑也會造成黑便,此時便不需擔心)。
4. 持續腹瀉達2天以上(3歲以下幼兒持續1天、6個月以下嬰兒持續8小時以上)。
本文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亮恭醫師】

本文由【中央健康保險局】提供

HEMiDEMi 的標籤:,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星空的奧秘

在中國古代,抬頭仰望星空,總有些敬畏的神秘感,只有那得高望重的占卜師才能依據星像對國家發表評論,不準還會被砍頭,而今日隨著科技的發達,或許探測星空,變的容易些,但是我們依然說不準這些星空對人類的內在心靈,又有甚麼啟發?

只能說,宇宙之大,人類之渺吧!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體驗星空帶來的震撼吧!

HEMiDEMi 的標籤:,,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感恩.祝福祈願

看 大家都在寫自己畢業時的心情,我雖然比較沒有畢業的離愁,但也來說說自己四年來的蜕變好了。以呼應大二時寫的「明天也要作伴」一文。

或許是炫麗的煙火後,總要歸於平靜,等待下一次高潮,我在告別了那個令我興奮不已、難以忘懷的附中生活後,就進入了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這個大家庭就讀,開始了以獲取知識為主的新生活,在新生訓練的那一天,我不知怎麼了,竟以遲到做為開場,不過還是認識了小朝學姐,和奕騰、學展、韋廷、士晉,以及之後對我來說很重要的瑜真,這些好同學們,也開始了屬於我的大一生活。

大一令我印象最深的幾門課是社會統計學和社會學及社會科學概論,依照訊息處理層次理論和間隔及複誦效果等理論,這幾門課因為跟高中所學有段距離,一下子從牛頓、克卜勒變成了馬克思、塗爾幹不說,還一下子從「王水是一種一消三鹽的物質」變成「宗教是一種毒藥」和風聲鶴唳的大刀之說、第一次體會老師在還沒報完就質詢你,這些都是另一個不同的開始,不同的體驗,也曾經令我度過一段很煎熬的時光(又不是哲學系smile_sad,怎那麼玄!)性好在淑玲老師生活化的教學下,順利過關,也開始對社會學有興趣,可惜的是因為高醫研究資源不足發展有限,淑玲老師於我大一結束時接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離開了我們,大一還有迎新宿營營、修了普心和解剖生理學和生平首次的前三名,這些支持我在醫社系落地生根的難忘回憶,也讓我開始發現自己的不同潛力,但是也讓我萌生結合醫社系和心理系的想法,以彌補理論和應用的不足,和能靈活運用雙重觀點的能力,避免自己無法在第一線幫助個案,又被社會學或社工的太玄或太實務的觀點打敗,就這樣我決定雙主修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給自己一個機會,實現用文字或行動去支持別人的夢想,提供有機會一個能夠暢所欲言傾訴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的情緒出口就如同醫師們治療病患一樣,能成為他們生命中的貴人。

接著進入大二課程,和大一不同的是開始成為別人的學長姐了,謝謝離子的幫助,也謝謝那群鼓勵我認學弟妹的好兄弟們,更感謝郁婷和家銘對我這個只會提供大方向和提示 從不輕易給作業和考古的學長 的包容,讓我很輕鬆的享受一個學長的成就感smile_teeth,這個時期的我有興趣的科目是醫社概、健康保險和醫院管理,謝謝劉慧利老師對我的肯定和邱大昕老師的教導,更加深了我對醫院事物的好奇和對醫病關係不平等的認識,另外也開始在陳政智老師「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課程中訓練自己整合論點的能力,在彭武德老師團體工作中體驗封閉式會心團體的魅力,在張江清老師個案工作中學習基本會談技巧,和在醫學概論方面,則是讓我繼續享受當醫學院校學生,才有的課程;而這與健康保險和醫院管理一樣,都是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吸引我的地方,更是近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的重要動機。在心理系則有周麗芳老師治癒了我的統計恐懼症,和冠帆凱斌、郁真、瑜真和日後成為我重要諮詢對象的尚瑋陪我一起戰勝恐懼和緊張,面對社區工作的巨大挑戰,而這門課也讓我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為可往此領域發展,但為間接二線方案規劃或政策制定的領域前進。

進入大三後,我又多了具有俠士之風的文宣學弟和具有行動力的書慧學妹,在課業上則是進入比較專業的領域,我在社會福利導論中,除了了解了各福利思潮對現今眾多福利方案的影響之外,個重要的的是學會茫茫大海中,比較資料差異,在林東龍老師的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中,學會了分析政策的方法和個人口群的基本政策,社會福利行政則是讓我對自己方案更有信心,而諮商理論與技術總算讓我比在個案時更有自信的和人溝通,精神醫學概論則是我上變態心理學的基礎,醫務社會工作張瓊文老師讓我印象深刻;而「身心障礙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與就業服務」及「非營利機構組織管理」三門課是我在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最受用的三門課,因為它提供了我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能,就連我媽媽現在去社團法人高雄市腦性麻痺服務協會開會的東西,我都看了,還能提出意見smile_regular

另外要特別感謝心理系黃惠玲老師的用心教和協助,因為它的豐富實例使我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階段和特徵銘記在心,使得這麼可愛但愛哭的小表姪都不哭了,而且很喜歡我!smile_regular

DSCF0146

進入大四之後,我除了社工管理外和方案實習及憲法外,便沒有再修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的課,對這三科的印象的老師試圖用豐富的實例印鄭理論,但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李坤樺及蔡志浩老師,因為感覺他們都是 用熱情去教書,李坤樺老師不但和我們分享它的經驗,更生動表演病徵和治療過程,讓我現在都對精神科的病人充滿好奇。

而 蔡志浩則是一個很特別的老師,上課總是提早十分鐘到,而且上課除了舉利多元與生活緊密結合外,更會在課程中適度的提醒同學所學知是如何在未來生涯規劃中成為優勢,更能善用Google 地球或YouTube影片或知名電影的片段來增加學生的印象,也會鼓勵大家將所學以口語的方式傳達,成立Taiwan 2.0部落格來傳遞知識而這正是web2.0的時代潮流,世界知名百大也都開設遠距課程做相同的事;最後感謝櫻井老師,讓我更具有批判思考的能力,深刻體認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真諦;也謝謝保祥、登皓和士晉,我們才能順利過關;及余麗樺老師幫助我更了解自己的個性和潛力,及各種心理測驗分數的意義。

四年的時光已經過去,我要十分感謝高雄醫學大學對我的協助,由其是資源教室老師們及工讀生們的幫助,和醫社系及心理學系各位老師和同學的協助,我才能順利學習;但我也真的很想建議學校,並不是所有東西的價值,都可以用數字非常客觀的數字衡量,所以我真的覺得最近學校開始嚴格執行某些政策會造成好老師大量流失,因我們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和心理系屬於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現象往往發生於日常生活中,不易觀察和提出假設,就算提出假社也不知道應該拿哪些變項去檢驗,因為太多因素可能造成某行為(ex偏差行為是由家庭、學校、社區共同影響,無法區分何者是主因),此外資料收集不易,除非是有給誘因,不然他們可能會拒填或有社會期望性的影響,例如調查為何留連網咖不願意回家,可能會遭到懷疑,告訴父母否,這跟你願不願意適用新藥,改善病情,何者具吸引力?而且民眾普遍有人在醫師手中的想法,很少不答應,而且樣本流失率不同(下次門診去抽血,跟願不願意來做問卷)器材圖書不足(這種設備我們一定可以)`所以一直用類似標準要求老師,會讓學校失去很多活力,另外我也希望學校能夠開放多元時段選課,部要那麼會衝堂,和更廣泛的意見溝通管道。

總之,準備迎接第五年的同時,我期待學校會更好。'

而本文即是受到蔡志浩老師部落格中<記住自己現在的樣子`>一文的啟發,想為自己留下些回憶,和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人及感謝高醫的這麼多好老師。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來學著使用Plurk吧

各位傾愛的朋友:

最近好嗎?有鑑於近日大家都要去為自己的未來打拼,應該很少能坐下來聊msn,這讓我這種重感情友善、好社交的人來說,不能得知好朋友的動向是十分令人難過的事,因此我想推薦各位使用plurk,它有幾項吸引人的特色如下:

l 簡單的說它是一個讓你能夠自由自在的分-想心情,不像msn只能已邀請目前正在線上的朋友加入聊天室你才能同時發言給多人,

l 另外因為它的每篇不要求寫很長,最多140中文字,你不必絞盡腦汁分享,可以信手拈來,毫不費力

l 它具有時間軸,你可以在任何時間登入,知道你的朋友(雙方互相分享公開的訊息都匯出現在對方的螢幕上)或被你追蹤的人粉絲(被追蹤者的公開訊息會單向出現在追蹤者的電腦上,但追蹤者的訊息則不會出現)說了些甚麼,病可以立即回復它,完全沒有跨時空話題接不上的困擾,或明明很忙,但朋友卻一直敲你,更不會有恐怖的來電震動來打擾你,可確保隱私

l 也可以設定群組(小圈圈)或思撲(單一個人)或封鎖,隱私沒問題。

l 現在有許多名人都使用撲浪,你還在等什麼?請見

HEMiDEMi 的標籤:

百大名人總整理!

總之Plurk 帶來的是一種更親密而無壓力的互動。

你會發現,原本不常聊 MSN 的朋友,卻可以在 Plurk 上聊起來。

你可以在上面得知朋友吃了什麼、去了哪裡、有沒有感冒。

你有一些小發現、小煩惱,本來你不會特意向誰說的,

寫在 Plurk 上,卻會引起朋友的關心與討論。

當手機與MSN都無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時候,Plurk 是最後的救贖了。

請來學著使用,很簡單,不用半小時。
第一步,先
上去註冊一個帳號,
成功登入之後,你就會得到自己的 Plurk 網頁。
網頁下方有一個「新手上路」的連結,看一下吧,五分鐘內你就可以學會如何發言。
第二步是去問你的好友帳號為何,開他的網頁,加他為好友。
第三步是,裝一個 MSN 發言機器人。
這是一個很棒的功能,你只要把一個特殊的 MSN 帳號加入好友名單,
對它傳訊息,訊息內容就會自動變成一則發言發表出去!
從此以後不用再開網頁登入才能發言,超方便的啊!
使用教學

請來學著用。不然你會錯過許多好康

最後拜託自認識我的朋友的人,讓我和你保持聯絡吧,由其是我最重要的高一高二戰友們,我的帳號是http://www.plurk.com/u855010,直接按加入即可,期待我們在撲浪上相見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候診三小時,看診三分鐘

HEMiDEMi 的標籤:,,

「候診三小時,看診三分鐘」,你一定沒想到,這不是指台灣,而是日本人對他們國家醫療制度所提出的批評。我們在公勞保時代被批評為「三長兩短」,現在較少用這樣的說詞。其實,不只日本如此,韓國、中國大陸也是這樣,顯然這個現象不是台灣獨有,而是東亞國家的通病。
西方人很納悶,他們看病初診要看半個鐘頭,每次看診至少15分鐘,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看病要等這麼久,好不容易看到醫生,看診就是匆匆結束,這是我們全民健保最被國外人質疑的地方。
全民健保站上國際舞台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國際論壇主持人May Reinhardt訪問我,主題是全民健保,她非常推崇台灣全民健保制度,並將文章刊登在醫療經濟學領域權威雜誌《Health Affairs》,我們的健保制度,能被刊登在這麼知名的學術雜誌,對於台灣來說,也是一大成就。今年7月15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健康醫療經濟學會」,在這場會議上,May Reinhardt很努力推薦台灣全民健保的經驗,再度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身為衛生署長,我很引以為傲。
台灣的健保制度,制度的設計與執行,應該是世界一流的,特別是公平性、效率與成本,但是其中,最被質疑的是醫療品質。
要吃大餐還是天天有便當可吃
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看15次病,一次約3分鐘;美國每人每年只能看4次病,一次看15分鐘,兩相比較,結果其實是差不多,美國民眾全年能夠看醫生的時間大約 60分鐘,台灣則大約45分鐘。但是,醫療費用方面,兩者卻差很多,美國每人每年平均7000美金,台灣只有950美金,美國是台灣的7倍多。
除了從可近性、費用、整體面討論醫療品質之外,還要從病人的感受來看。要比較,也不只是比較一次就診,單從某一個點來批評,這樣的比較是不公平的。如果從總體看,我們就醫的方便性與醫療成本都遠比美國好,此外,病人是否更健康、更滿意、更公平,我們有沒有照顧到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美國有沒有照顧到全美三億人口,其答案很清楚,我們遙遙領先。
打個比喻好了,這就好像我們在路邊攤吃便當,只需要50元就可解決一餐,如果改去高檔餐廳吃法式的料理,一餐至少需二千元,兩相比較,我依照自己的能力,每天吃50元便當,整年都可填飽肚子,所以上高檔餐廳,不見得就是很好!畢竟多數民眾負擔不起這樣子的高檔消費。
台灣與美國的醫療保險就像這樣,醫療費用很高,就醫可近性低,能付得起的人少,如果讓我自由選擇,寧可選擇每天都吃得起的50元便當,這樣才付得起,品質也還可以。
對台灣全民健保夢寐以求
過去幾年來,就因為Uwe和May Reinhardt這對教授夫婦不斷幫台灣宣揚我們健保制度的優點,他們是知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的同事,2005年,保羅克魯曼就在紐約時報撰文讚許台灣的健保制度,上個月他來台灣訪問,我曾為他進行10分鐘的簡報。他做了個譬喻,台灣的全民健保就像一匹快馬,美國的健保就像駱駝,長了兩個峰,既不公平、走得又慢,可是現在已經無法將駱駝變成快馬了。
為什麼我們的制度像一匹馬?至少我們在負擔的公平性、就醫的可近性以及醫療費用方面能多獲得肯定,去年年底,我有機會去美國參加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年會,協會秘書長Benjamin邀請我在大會開幕式做三分鐘的致詞,對著台下數千人介紹台灣,其中有一段我是這麼說:
「雖然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我們相信,我們醫療照護的經驗對很多國家來說是有用、有價值、可學習的經驗,例如我們在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這是一個全民的、單一制度的、以保費為主的社會保險制度,截至目前為止,保險人口涵蓋率99%,70%的被保險人滿意這個制度,我們花了6.2%的GDP在醫療照顧上,但是,我們達到跟美國一樣甚至更好的醫療健康水準。」
短短這段演說,我被台下聽眾掌聲打斷了五、六次,參與公共衛生協會的人多傾向支持加強社會福利制度,他們給予熱烈鼓掌,因他們做不到。這表示連美國這麼強盛的國家,對台灣的健保也給予高度推崇。
貧困大國──美國
今年三月有本新書《貧困大國-美國》,作者是紐約州立大學國際關係論學博士、日本知名時事評論家堤未果,書內提到美國貧窮的問題。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美國應該是個富裕大國,何時已淪落為「貧困大國」?其實她在討論美國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社會呈現兩極化的現象,貧困已經成為美國當前最重要的社會問題。
書內第一章提到,不健康的肥胖是貧困的象徵;第二章提到因為自由經濟引發的經濟難民,年輕人負債累累,整個國家沒有任何儲蓄;另外一章則觸及到醫療保險制度,因生病而淪為貧困階層的人比比皆是,這是美國醫療制度所造成的後果,在美國,申請個人破產之民眾中,有六成是因為付不起醫療費用所致。
大多數人不很熟悉美國社會整個現象,作者因為長年旅居美國,她的觀察相當切合實際。假設這本書的說法有所偏頗,那我們來看看一部電影「John Q」,中文譯名「迫在眉梢」,對美國醫療體系的描述。
迫在眉梢
這部電影係由丹佐華盛頓擔綱男主角,描述他的小孩因患有心臟病,需換心,他有工作、全家也都有買私人健康保險,但健保公司說,他的保險不包括心臟移植,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男主角為了讓小孩有機會做心臟移植,他持槍挾持急診室的人,喝令醫療人員一定要救治他的兒子。在等待是否能移植的過程中,男主角說,反正他已經犯罪了,要去坐牢,所以他想自殺,再將心臟移植給他的孩子。結果,該醫院的行政院長決定,將這名小病人放入移植名單,恰好有個女生車禍死亡,經過比對吻合可以接受移植。
這部電影描繪出美國真實的社會現象,可以跟《貧困大國-美國》這本書互相呼應,突顯美國醫療制度內一個殘酷的事實,有錢才能得到治療,沒錢只好等死。
在美國這麼富裕的社會,因為醫療設計的偏差,導致政府無法約束私人保險公司與私人醫院,無法提供一個公平、正義、方便可及的醫療制度給美國民眾。
珍惜我們的國寶
在台灣,我們應該慶幸我們擁有全民健保,這項社會制度的保障,是台灣的國寶,是台灣最珍貴的社會資源。
台灣能夠站上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如此重要性的國際舞台,國際最知名的醫療經濟學術刊物,能以專文來介紹台灣的健保制度,靠的是我們的實力,我們的優異表現。

本文作者【行政院衛生署 葉金川署長】
本文由【行政院衛生署】提供

精選文章

用影片學社心

這裡是我最近收集,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影片,內容涵蓋說服的的技巧, 腳在門檻效應 ,也就是對方逐步提出由小而大的要求,我們往往會因為答應前面簡單的小要求,而答應後面的大要求,而這個大要求才是對方真正的目的。還有一種是門在臉上策略 (door-in-the-face techni...